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料中心?>?调查研究

2008年12月多元文化交融 共享美好生活——上海市静安区外籍家庭社会适应性调查报告

【发稿时间 :2009-09-24 阅读次数: 】

随着经济全球化,上海正向着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在沪居住的外籍人士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静安区妇联立足静安区外籍家庭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于20087月至10月,对辖区内静安寺、曹家渡、江宁路、石门二路、南京西路五个街道外籍家庭进行深入调研,主要采取问卷、座谈会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外籍人士、上海居民、居委会和物业三个维度对静安区外籍家庭社会适应性的现状、特点等问题进行考察,旨在为今后针对这部分特殊群体开展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赋予妇女和家庭建设等工作更具时代特征的新内涵,更好地发挥妇女组织在“打造国际静安、构建和谐社区”中的独特的作用。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描述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法,在静安区五个街道分别抽出一个涉外小区进行研究,共发放外籍家庭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本地居民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调查对象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法国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比例最高,为17.5%(附表1);调查个体性别比例为男性占53.8% ,女性占46.2% ;年龄以中青年为主:2544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占总人数的75.6% ;学历特点为硕士学历者最多,所占比例为49.1% ,学士占42.2%,博士占2.9%(附表2);职业多分布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其中在公司从事管理工作者所占比例最高,为52%(附表3);本次调查根据派出所提供信息选取调查对象,相对于外籍人员总体上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来沪3年及以上者占总体比例的64%,与家人同在上海居住者占62.2% ,计划长期在沪居住者占55.3% ,计划永久居住者占 12.7%

二、居住生活在静安的外籍家庭“喜欢上海、乐居静安”

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市环境优美、信息交通便捷。区内现代商贸发达,中西文化交融,历来是上海中心商业商务区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改革开放以来,静安区已陆续形成了一些外籍家庭的较集中的居住地,占在沪常住外籍人士总数的1/4。如今选择在静安区安居乐业的外籍(境外)家庭越来越多了。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上海城市文化,日益溶入外籍家庭的日常生活。

在对上海生活综合满意度的打分问卷中,受访者对目前职业、家庭、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社交活动等方面的评价都比较高,尤其是情感上的满意度列居多项满意度指标的首位。多数访谈对象认为上海、特别是静安区是一个很适合居住的地方,受访者在“社会适应”的一些核心内容方面感受良好,基本可勾勒出外籍人“乐居静安”的众生像(附表4)。

1、“上海就是曼哈顿 + 东京 ÷ 2

许多访谈对象在谈到初来上海的感受时,都会用到“amazing”、“wonderful”这样的词汇,他们都惊讶于上海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健全的硬件设施——“发展很快,房子变得很多”、“上海和利物浦很像,现代化程度高,生活节奏很快”、“上海就是曼哈顿 + 东京 ÷ 2

2、“居住在上海让人感觉很安全”

不少访谈对象在谈及打算在上海长期居住的原因时都会提到安全因素,他们普遍认为上海的社会治安较好。来自英国的Mark Upton说,“上海很安全,晚上没有人喝醉,想什么时候出去都可以,想到哪里都可以,但在英国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到晚上就会有一群群喝醉酒的疯子,他们有时会打人”。

3、“生活都很方便,环境符合生活习惯 

问卷调查频数分析显示,外籍人士选择居住区域时考虑的因素以“离市中心较近”和“离公司、学校较近”两项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46% 33.8% 。因此,静安区对他们来说是居住舒适、交通便利的好地段——“是经济中心,而且生活也很方便”、“环境符合生活习惯能住在这里真是太好了”。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觉。“社区完全是按照我们的生活习惯设计的,在这里,从吃、喝、住到休闲方式几乎和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一样,一切都让人觉得很亲切、很熟悉”。

4、“感受到中国人浓浓的情谊,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2.2%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与中国邻居的关系较好。来自法国的Celine 说,“中国人很友好,很多人看见我会打招呼,我的中国话很差,经常会说错,但他们仍乐意和我交谈,这样我就可以不断尝试着说中国话,但在巴黎、纽约,人际关系就冷漠多了。来自美国的几位太太也反映说,“这里的老人很好,喜欢和我们打招呼,关心小孩子,很热情”,“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社区都会把我们聚在一起过节,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浓浓的情谊,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访谈中可发现外籍家庭在对随行子女接受教育的选择上,有比较明显的文化差异。那些携子女在沪的外籍家庭则更希望社区能够多开展儿童联谊活动——“经常组织小孩子在一起开展一些轻松的活动,形式一定不能严肃,不要生硬地加入意识形态,这样大人也会通过小孩子的活动,彼此认识、交朋友。她们认为没有卫生意识、乱穿马路等不雅行为与学校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因此,她们建议社区能够开设一些基本礼仪课程,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这些反映作为一种“外来视线”,折射出的是国际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倾听与借鉴。

在调查访谈中,一些洋居民觉得目前的上海还有不少让他们难以适应的地方,如:语言不通造成沟通障碍;对中国政府部门职能完全不了解,缺乏政府信息来源渠道;对本地居民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交通混乱、行人乱穿马路、抢搭出租车等不好的卫生习惯和不文明的行为较反感。

、走近外籍家庭的尝试

目前,街道、居委会和物业对外籍家庭开展的工作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其中,一些社区的工作和活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街道方面:“以文化为媒”开展中外交融的各种文娱活动

外籍家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各有差异,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却有着共同的向往。静安区所属街道从中外人士共同追求的节日文化入手,开展了中外交融的文化活动。如江宁街道20089月份在“同乐坊”举办“国际社区节”,用绚烂的花车展、充满异国风情的文艺表演以及别开生面的中外家庭服饰大比拼等活动形式深深地吸引了来自各国的居民,为中外家庭的联系沟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该街道立足于“以文化为媒”的各种文娱活动,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参加活动的老外们流连忘返。

2、居委会方面:用真情拉近与外籍家庭的距离

居委会干部用用真情拉近与外籍家庭的距离,对涉外家庭热情关心,与他们真心交友,让外籍家庭融入社区、热爱静安。“国际丽都”是本次调查的所有小区中,居委会与外籍居民联系最为密切、外籍家庭活动参与率最高的小区。总结其经验主要有两点:

一是活动组织充分考虑外籍人士喜好。例如,考虑到外籍人士富于爱心、热衷慈善的特点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和饮食的偏爱,今年10月,国际丽都组织了“邻居节”包饺子送到孤老院、重阳节陪着小区的老人乘电梯“登高”俯瞰上海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外籍家庭参加;考虑到外籍人士喜欢在周末做短途旅行的休闲喜好,组织的杭州湾大桥一日游活动,也颇受外籍家庭的欢迎。

二是英文交流,双语标示。国际丽都居委会中有不少工作人员都可以达到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水平,因此平时有较多与外籍居民联系接触的机会,同时,每份通知都会用中英文双语标示,保证了信息的畅通无阻。

3、物业方面:将服务作为联系沟通的纽带

物业是与外籍家庭日常联系最为紧密的部门,外籍居民遇到室内设施、水、电的维修、社区管理等问题往往会找物业部门解决。一些物业部门定期开展的“免费维修周”活动很受外籍家庭欢迎,还有些物业组织的“业主同心”、请师傅教手艺等活动拉近了中外居民以及小区管理部门与居民间的距离,联络了感情、增进了了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在外籍居民管理服务上,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一是语言障碍:现有的社区干部、物业管理人员不具备与与外籍人士交流的英语水平,高档的涉外小区和低学历的管理服务人员不对称的反差影响了相互之间的交流。

二是缺乏户籍资料:由于外籍家庭的流动性大,派出所统计材料相对滞后,再加上部分中国户主缺乏法律意识,为了逃避转租税费,瞒报房屋居住的真实情况等原因,一些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很难掌握外籍家庭的真实居住情况。

三是生活习惯差异:除了上班族外,部分外籍人士的作息时间与本地居民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外国家庭喜欢在自己家里办party,在阳台上搞烧烤,造成噪音和空气污染……这些都是小区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的难题。

这些情况反映了我们在外籍家庭管理服务工作中,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开展专题性研究不够、活动模式较单一、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对异国文化缺乏了解等诸多方面亟待改善。

四、关于外籍家庭融入社区、共享和谐的对策与思考

上海作为一个流动性很强、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城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成为上海的常住居民,他们十分希望融入上海,参与到社区生活中来。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思考。

1、树立“多元文化共存相通,不同文化间相互学习”的观念

“多元文化”是指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文化,对不同文化间应相互学习,不应单方面要求对方了解我方的社会文化,应欣赏与尊重文化差异,形成多元文化共存、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社会氛围。

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是国外知名企业入驻的首选地区,随着外资和外企的大量涌入,已有3.48万多名国外(境外)投资者和创业者到静安区安家,涉外社区应运而生。静安区约有10多个涉外社区,而这些涉外社区中的“洋居民”比例有的已超过30%。这些来自异国他乡,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洋居民”与上海本土居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必然存在诸多的差异。我们要树立多元文化共存相通,不同文化间相互学习的观念,努力用追求文明的共同目标来激发中外家庭成员社区主人翁意识;用文化交融的丰富活动来促进中外家庭成员的互动;用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的共识来营造中外家庭的和谐。

2、加强和改善外籍家庭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外籍人士归属感

加强和改善外籍家庭服务功能。对外籍家庭的服务功能应体现在为他们尽早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提供有效和切实的帮助。

一是充分认识外籍家庭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在沪常住外籍人士生活、工作需求的分析和研究,定期召开有关服务对象的座谈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进而改进工作;二是加大与外籍人士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主要门户网站上增加英文版,各职能部门可以在基层设立涉外维权联络点,开展针对外籍人士的政策、法规咨询和宣传活动;三是加强派出所、街道、居委会、物业的工作协调配合,多管齐下完善外籍家庭户籍管理制度,例如,可以定期对外籍家庭进行普查,及时掌握居住情况,建立外籍家庭档案库等;四是抓住“世博机遇”,营造国际化都市的软环境,对各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的不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陈规陋习进行清理、整顿,为中外外家庭相融营造良好的环境。

3、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外籍家庭、妇女、儿童工作中的指导、协调作用

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家庭建设是妇联组织传统的工作领域,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和构建国际静安中,妇联组织大有作为,尤其是在为外籍家庭服务、促进中外家庭相融,共创美好社区新家园这一新的工作领域中,妇联组织更责无旁贷。妇联组织要加强研究,认真分析外籍家庭成员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基层组织搭建工作平台,通过妇女、儿童活动的开展影响家庭,加强中外家庭之间的联系。一是增强对外籍妇女、特别是全职太太的关注度,以“太太俱乐部”等形式了解外籍妇女需求、反映外籍妇女愿望,经常组织外籍妇女开展茶艺、烹调、谈心等活动,扩大妇联 “舒心工程”的覆盖面;二是“用小手牵大手”,组织中外儿童联谊会、开设外籍儿童学前适应课,为中外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的契机;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外籍家庭的特殊性,制定针对外籍家庭的“五好家庭”新标尺,激励涉外家庭居民积极投身于文明家庭、和谐社区的创建活动;四是多渠道加大妇联组织的工作职能、政策信息的宣传力度,例如,可以采取双语告示、传单或英文网站等形式,使外籍家庭能够知道妇联、了解妇联,遇到困难想到妇联;五是根据外籍居民尤其是妇女的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协调街道、居委会、物业等相关部门为外籍家庭提供多种服务,让生活居住在上海洋居民真正接受上海、乐居上海、融入社区。

 

附表1

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

附表2

外籍人士学历情况

 

 

附表3

在沪从事职业状况

 

附表4

 

亲身感受与想象中的中国有何不同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