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料中心?>?重要文件

建设国际静安,构建和谐家园,努力开创现代化国际城区新局面

【发稿时间 :2012-03-13 阅读次数: 】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上海市静安区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静安区第九次代表大会,是静安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发展大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以开放的胸怀、创新的意识,建设国际静安,构建和谐家园,全面推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在上海的中心区域,树立起一个开放和谐、繁荣繁华的现代化国际城区新形象,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殷切希望,是静安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也是本次大会的庄严使命。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静安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扎实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党的领导不断加强,核心作用充分体现。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探索创新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不断增强。加强制度建设,区委全委会、区委常委会工作规则不断规范,“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不断完善。通过加强对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党组的领导,保证了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能力不断增强,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得到积极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在推进中心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现。大力开展“共同行动”区域化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基层党建的格局更加完善,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发展规划日趋完善,发展目标深入人心。紧扣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区的发展定位,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奋斗目标,把静安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大局,深入开展“国际静安大讨论”等活动,发展思路由“外向型”向“开放型”深化,城区规划从“一轴两翼、南留北改”优化为“一街五区、南改北建”,“建设国际静安、构建和谐家园”的发展目标得到广泛认同。以此为引领,推动制定了国际静安指标体系,科学编制了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国际商务港、平安城区、和谐城区、文化城区、文明城区”等阶段性发展目标,现代化国际城区的内涵不断丰富,新一轮的区域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健康增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推进国际商务港建设。聚焦静安南京路的功能提升和形态开发,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度和能级,商业商务综合配套环境更加完善,国际知名企业地区总部和高端品牌进一步集聚,以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房地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区属国有企业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预计2011年,我区税收总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分别可达到218亿元左右和75亿元左右,两项指标在全市中心城区的排名都名列第三位。其中,楼宇经济保持中心城区领先地位,全区“亿元楼”数量达到19幢;涉外企业上缴税收总量超过130亿元,位列中心城区第一;现代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比重达到95%以上。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区税收总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区域经济呈现出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健康增长态势。

(四)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形象品质同步提升。坚持形态与功能并举、服务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城市建设在攻坚克难、化解矛盾中有序推进。越洋广场、会德丰广场、嘉里二期、大中里等一批对区域发展有长远影响的重点项目、重点楼宇,相继开建或投入使用,全区商业商务楼宇面积总量达到410万平方米。吴江路等6条专业街建设初见成效,商业商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万航渡路和常德路拓宽、静安寺交通枢纽、静安雕塑公园一期等工程如期完工。坚持整街坊改造和零星拔点相结合,稳妥推进旧区改造。五年来,拆除旧里地块30幅、面积18万平方米,为1.1万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积极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大力推进老式居民小区综合整治,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五)发展成果惠泽民生,社会事业协调推进。聚焦青少年、老年人、白领等重点群体的民生需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精品教育再上新台阶,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影响力强的静安教育品牌。探索社会化养老模式,精心打造“乐龄家园”等服务载体,不断满足老年人就餐、就医、文化生活等需求。创设“白领驿家”等平台,推动白领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持续改善。每年超额完成促进就业各项指标,劳动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区域劳动关系保持和谐有序。发挥科创资金效能,积极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社区商业紧贴民生需求,“田头到餐桌”的对接供应模式取得成效。公共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形成现代戏剧谷、楼宇体育等一批特色品牌。整合优质资源,积极打造区域医疗联合体,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等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区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展顺利。帮困、助残等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发展,创新了“1+5+X”的枢纽型管理模式,大力支持社会性、专业性、公益性社会组织健康成长,涌现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充分发挥街道服务民生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街道财力保障机制,相继建成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卫生服务、文化活动、生活服务、综治工作和党员服务等“六个中心”。

(六)创新城区管理模式,成功创建文明城区。坚持把迎奥运、争创全国文明城区、迎接和服务世博等工作,作为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的抓手。我们统筹全区各方资源,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个台阶,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推进。针对城区管理的实际情况,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工作水平。从理顺条块关系入手,按照“归口管理、明晰职责,扁平运作、高效行政”原则,创新城区管理扁平化模式,街道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行政执法联动效能初步显现,城区管理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网格化发现、扁平化处置、信息化监管”的市容环境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六乱”等城区管理顽症得到有效治理。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2009年静安获得“全国文明城区”称号。以巩固创建成果为契机,紧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静安,为世博添光彩”的主题,聚焦推进发展、改善民生中的重点项目,深入做好迎世博600天行动和服务世博工作,在全市8次世博百日文明指数测评中,获得6次第一。

(七)平安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不断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意识,认真执行“一岗双责”,全力维护区域稳定。落实信访工作机制,一批历史遗留矛盾得到妥善处置,信访工作考核多次获得全市第一。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原则,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社会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依法打击犯罪活动,刑案发案绝对数和发案率持续保持中心城区最低。推进减少和预防犯罪工作体系建设,人民调解和社会化帮教工作成效明显,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居委会建设不断加强,居民区基层民主自治模式更加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建筑市场和安全生产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有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坚持党管武装原则,人民武装和国防动员工作取得新成效。

(八)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深化,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加大干部外向型培训力度,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干部国际化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考核的科学性、评价的准确性、使用的合理性、选拔任用的公开性进一步增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干部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教育,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探索完善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区委委员联系党代会代表、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得到进一步发扬。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充满发展机遇的五年,也是经受严峻考验的五年。回顾五年工作历程,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办好静安的事情,关键在党。五年来,我们围绕“把好方向、带好队伍、抓好合力、搞好监督”的职责定位,不断健全“一个核心、三个党组、六个大口”的领导体制,不断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不断规范“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制度,针对区域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总揽而不包揽,协调而不替代,督办而不代办,形成了区四套班子团结一心、步调一致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的领导格局,开创了全区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局面。实践证明,只有牢牢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更大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立足大局谋划发展。一个城区的发展,只有从时代和大局的坐标上去思考,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路径。在过去五年谋划静安发展过程中,我们努力在世界格局中、中国变化中、上海需要中,寻找最佳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在确定发展方略上,我们充分研究了静安的历史、发展的现状,对标世界级城市标志性城区水平,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战略目标,为静安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在发展区域经济方面,我们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兄弟区同构化竞争激烈等情况,坚持“错位发展、以高取胜”,确保了楼宇经济的领先优势。在推进社会建设方面,我们认真领会中央和市委要求,分析全国发展形势,加强系统理论研究,大胆探索创新,各项工作取得宝贵经验。实践证明,只有站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发展的大局下,来审视静安发展,我们才能不断突破自身局限、引领未来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五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紧密结合区域人口结构特点,在推进助老服务、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居住品质、优化商务环境等方面,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成了一大批实事项目,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满意度不断增强。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诚心诚意听民意,实实在在惠民生,就一定能够凝聚民心、汇聚民智,实现共建共享。

四是,必须坚持用开放的思路推进发展。静安的活力源于开放,静安的优势形成于开放,静安的发展有赖于开放。正是因为开放,一幢幢高品质的税收“亿元楼”拔地而起进入上海的世界一线时尚品牌90%落地静安,梅、泰、恒“金三角”和静安寺地区“金五星”成为时尚高地的标志;正是因为开放,一个个高能级的企业总部纷至沓来,静安涉外企业上缴税收的总量位列中心城区首位,以楼宇经济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了先发优势;也正是因为开放,丰富了静安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各方宾朋近悦远来的繁华局面。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静安坚持走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不仅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五是,必须坚持高标准推进各项工作。静安区域面积小,无法拼规模、比体量。只有把握工作标准的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学习国际标准与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高水平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执行、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完成”的总体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各行各业工作作风的转变,增强了各级干部按照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工作的自觉意识,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服务高效、文明有礼的城区形象得以初步形成,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服务世博盛会奠定了扎实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志存高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静安才能以一流的综合优势,有效把握各种发展机遇。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的五年,探索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之所以能在复杂环境中取得成绩,归功于党中央重大战略思想的正确指引,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归功于静安历届区委和老领导、老同志奠定的坚实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全市各部门和兄弟区县的鼎力相助,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静安区第八届委员会,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为静安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静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回顾过去、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瓶颈和难题,主要表现在:如何使静安经济在较高增长基数上再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民生需求,从“保基本”向“均衡化”发展,任务还很繁重;如何在利益多元、矛盾复杂的背景下,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任重而道远。

特别是“11·15”特大火灾事故,造成58人遇难、71人受伤,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伤害,给上海的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我们深感痛心。火灾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我们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及依法行政、按章办事、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反映了一些干部法治意识不强、依法办事能力不够、制度执行不严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加大整改力度,努力加以解决。

五年的奋斗,五年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五年丰富而艰苦的实践,得出的重要启示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必须矢志不渝地依法治区。

坚持扩大开放,是建设国际静安的不竭动力。静安区域面积小、回旋余地不大,这是我们当前无法回避的制约因素。在世情、国情和上海市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静安要从面积小区走向发展强区,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不被传统束缚,不受地域局限,用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心态,整合好区属、区域资源,调动好体制内、体制外力量,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推动静安从经济建设领域的开放,走向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发展之路。

坚持依法治区,是构建和谐家园的坚固基石。惨痛的教训不应该轻易忘记,血的代价让我们时刻警醒: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按章办事,是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重大守则。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利益复杂多元、社会矛盾凸现、管理难度加大的形势下,全区各级党政组织,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更加注重依法执政、民主决策,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增强公信,更加注重司法公开、公正司法,更加注重民主监督、依法管理,切实增强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我们要牢牢铭记,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复杂,越是要依法合规、按章办事,坚持用法治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努力为构建和谐家园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各位代表,同志们,开放发展之路崎岖漫长,依法治区之路任重道远。我们深信,有中央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多年来改革发展的坚实基础,有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静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将是静安扎实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为开放型的静安发展带来新机遇;上海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为高起点发展的静安拓展了新空间。当下的静安,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在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基层民主建设,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进程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区的发展要求,综合考虑静安的发展环境、阶段特征和基础条件,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紧紧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大局,牢牢把握“开放促发展、法治筑和谐”的主基调,按照“高起点、开放型、国际化”发展思路,建设国际静安,构建和谐家园,努力开创现代化国际城区新局面。

今后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坚持“发展为先、平安为重、民生为本、文化为魂、创新为要”的原则,加快推进国际商务港、平安城区、和谐城区、文化城区和文明城区建设。建立与国内外市场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现代服务业集聚度和能级进一步提升,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加强,城区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幸福感进一步提高。城区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环境品质不断优化,依法治区全面推进,市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区域化党建格局更加健全,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扩大开放,提升能级,全力推进国际商务港建设。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第一要务。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敏锐判断国内外发展形势,自觉站在全局的高度,始终紧紧扭住“建设国际商务港”这一核心任务不动摇,坚持“错位发展、以高取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着力提升发展能级,不断拓展区域经济新的发展空间。

坚持规划先行先导。区“十二五”规划是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指导静安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牢固树立规划先行先导理念,依托各类载体广泛宣传、深入学习规划纲要,使之真正成为全区干部群众共同的行动指南。要聚焦重点领域,充实完善现代化国际城区指标体系,深化细化专项规划,把“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转化为推进发展的实际行动。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要求,明确阶段性重点工作,加大监督考核力度,确保规划目标扎实推进、有效实施。认真处理好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者间关系,加强统筹协调,调整完善发展规划,努力促进城区品质全面提升。

加快城区功能开发。深入推进城区功能和形态开发,事关发展大局,事关城区形象,事关民生改善。要进一步落实“一街五区、南改北建”城区总体规划,落实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嘉里二期、大中里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新增商业商务楼宇面积100万平方米。深化静安南京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布局和产业规划,不断巩固梅、泰、恒地区品牌地位,持续提升静安寺地区“金五星”商圈品牌形象,加快推进石门路地区开发建设,促进区域功能整体提升。按照各具特色、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衔接呼应的要求,加快静安南京路周边街区功能置换和产业升级,深入推进陕西北路中华老字号一条街、吴江路休闲街等专业街建设,继续推动线型商业街向块状商务商业圈发展。稳步推进滨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和曹家渡休闲商务生活区建设,着力打造新亮点。进一步加强南部区域老建筑保留保护,加快历史风貌区功能开发。

提升经济发展能级。静安只有在服务上海、服务大局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找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要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这个大局,前瞻思考,主动对接,不断优化服务经济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依托高品质的商业商务楼宇载体,坚持招大引强,进一步集聚符合城区发展定位、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能级企业。要扩大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大高端品牌引进力度,创新电子商务贸易模式。加快发展专业服务业,加速形成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立足区域特点,着力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形成金融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格局。抓住文化产业创新改革的历史机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协调发展房地产业,积极推进商务楼宇二次开发。要坚持“市场、国有、区属”定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资国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一体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提升国资国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环境也是生产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要以“智慧商务、智慧政务、智慧社务”为主题,大力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努力创造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环境。加大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推进城市光网、无线城市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商业商务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加强对现有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整合,建设统一、规范的政务资源中心和集成、高效的公共管理应用平台,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着眼于公众关注度高、生活关联度大的民生领域,积极推广智能技术在城市安全、民生保障、城区管理等方面的运用,努力为静安市民创造和谐、宜居的工作生活环境。

完善楼宇联盟运作机制,加强政府与区域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企业间的联系合作,为提升静安楼宇经济品质增添活力。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强城区活力、推动产业转型、促进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以人为本,创新管理,发动各方共建和谐家园。构建和谐家园,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根本目的。要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全体静安人“共有、共商、共治、共享”的和谐家园,形成静安和谐人人有责、和谐静安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促进公共服务均衡优质。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推动市民教育多元化发展,努力打造素质教育最佳实践区。大力推进健康城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因地制宜规划布局文化体育设施,积极拓展新载体,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平稳推进旧区改造。完善符合区情实际的住房保障供应和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一体化水平,多渠道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全力做好青年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适应老龄化进程需求,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助老模式。建成区老年健康中心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关注白领群体需求,探索建立社区食堂,推广楼宇服务站模式,做强、做优“白领驿家”品牌。深化残疾人综合服务,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建立健全政府政策性救助与综合帮扶、慈善帮困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帮困工作机制。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立足于预防和应对影响群众安危的公共安全事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行政和行业监管职能,严格标准、严格管理、严格执法、严格问责,全力消除各类隐患,努力确保城区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按照“多方协作、源头治理、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要求,加强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等基层平台建设,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区域化社会管理模式。坚持“减少存量、控制增量、防止变量”的原则,健全基层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优化初信初访处置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依法推进信访终结制度落实,完善“六位一体”社区大调解工作格局,加大各类矛盾化解,确保城区安全稳定有序。加强国防动员,提升国防后备队伍建设质量。

整洁优美、精致典雅的城区环境,是展示静安良好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不断健全快速反应、便捷操作、高效运行的城区管理扁平化模式,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优化执法流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形成条条之间、条块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着眼于城区功能的提升,不断改善区域交通运行状况,加强对城区管理顽症的综合整治,确保城区环境常态优良。

强化街道公共服务能力。按照“归口管理、明晰职责,扁平运作、高效行政”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区管理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围绕街道“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协调社区资源、指导自治组织、维护社会稳定”职能定位,在既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理顺和巩固条块协作机制,完善街道部室组织架构、职责定位、运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切实把街道的各种资源和力量,更加有效地聚焦到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上来。要提升社区服务业发展内涵,大力推进“便捷生活服务圈”建设,逐步形成网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较全、群众受益较广的社区商业体系。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示范街道和示范居委会创建活动为抓手,着力完善“六个中心”运行机制,提高标准化程度,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创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载体和方式,全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

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模式。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坚持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居民区建设,进一步理顺各类组织的相互关系,努力构建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楼组为基础、其它各种力量为支撑的居民区工作体系。推进居委会换届直选工作,开展居委会民主自治家园建设,落实居务公开,健全居民区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建立居民区对政府工作绩效评议制度,切实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加强居委会干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培训考核、薪酬保障等制度,保持队伍的稳定性,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深化政务公开和厂务公开,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公示、听证、评议等制度,激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扩大社会协同参与范围。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统筹各类资源,凝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和谐家园建设。深入开展社区共建共治活动,创新居民区共商议事平台,完善协调利益、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的共治机制。发挥街道统筹作用和驻区单位资源优势,帮助居民群众解决急、难、愁问题。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不断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加快推进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和骨干队伍建设。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加快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更为开放的平台,吸引和培育一批以服务民生、维护稳定为重点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三)把握方向,注重内涵,大力推动城区文化繁荣发展。纵观历史的发展长河,文化始终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激励人民前进,引领社会进步。静安丰富的人文资源,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宝贵财富。要紧紧抓住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机遇,从静安文化底蕴深厚、个性特色鲜明的基础出发,完善和落实文化建设规划,设立静安文化发展资金,大力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努力打造具有静安特色的文化城区。

牢牢把握静安发展的价值取向。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融入到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的全过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静安新一轮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为引领,积极倡导、大力培育静安人“友善、包容、诚信、守法”的价值取向,激励全区人民充满自信、团结奋斗,共塑静安现代化国际城区良好形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十分钟公共文化圈”。完善区域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区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努力培育、推广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结合不同群体文化需求,贴近生活,创新载体,积极推进社区、楼宇、企业等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建设,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升华思想品德、提升综合素质、享受美好生活。

打造城区文化品牌。充分把握静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时尚元素汇聚、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特点,按照“科学保护、整体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原则,围绕“名人、名居、名节、名剧”等重点,进一步挖掘、整合人文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城区文化品牌。坚持商、旅、文相结合,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市场运作,深化现代戏剧谷建设,着力开发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记忆”旅游线路,构造以名人名居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印记”,积极推动各项时尚活动的举办,逐步形成具有静安特色的文化名片。依托静安南京路高端品牌集聚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商业街区主题活动,充分展现各类国际品牌的文化内涵。

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形成促进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培育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服务环境和社会氛围。发挥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积极培育传媒广告、高端时尚品牌研发设计和展示、戏剧娱乐等具有静安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完善专业化平台建设,依法鼓励多种所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要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组建文化大师工作室等形式,面向海内外大力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使静安成为各类文化人才创业的热土。

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坚定不移地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一项惠民利民、重塑形象的系统工程,予以扎实推进。积极搭建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互动平台,不断拓展具有静安特色的创建载体,着力提升城区文明水平。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公共道德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使“友善、包容、诚信、守法”成为市民的自觉追求,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结合学习型城区建设,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市民群众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依法有序表达自身利益诉求。

(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未来发展,把全区各方力量凝聚起来,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党的建设新成效保证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方式。要坚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区委对区域发展重大问题、重要方面的领导和统筹,把好方向、带好队伍、抓好合力、搞好监督。进一步加强区委对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推荐重要干部等方式,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区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支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区政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团组织依法开展工作,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加强党对人民武装的领导。

牢固树立依法执政理念。要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本着对党的事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推进各项工作中牢固树立依法合规、按章办事的意识。牢牢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支持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不断推动依法治区迈上新台阶。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进一步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充分调动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党组织、各类成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努力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

有序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划分常委会、全委会、党代表大会决策范围,认真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通报工作并接受监督的机制。完善党代会代表任期制,保障和推动代表充分履职履责。完善区委决策规则和程序,推进重大决策前听取人大意见、与政协协商、组织专家论证和群众参与等制度落实,推动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健全各级党组织“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明确事项范围,加强监督检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积极稳妥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切实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要加强以密切联系群众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群众路线。要积极探索开展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怀着感情、带着责任,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团组织作用,及时了解、反映群众呼声。健全党委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及时处理和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聚,事业兴。我们只有加快形成聚才、引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要紧紧围绕区域发展定位,聚焦“一港四区”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认真分析静安所需人才的结构、素质和数量,打破部门、所有制、地域、身份等方面的壁垒,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不求所属、但求所用,促进各类人才在区属和区域、体制内和体制外、区内和区外之间的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努力形成求贤若渴、群贤毕至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的重要保证。紧紧抓住班子建设重点,认真落实新一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不断健全考察干部“德”的评价办法,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形成以德为先、科学发展、群众公认、重视基层的导向。探索干部工作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干部竞争性选拔,促进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任用常态化、规范化,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在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的同时,要重视年轻干部培养使用,鼓励他们在基层一线岗位锤炼品质、增长才干。坚持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相结合,不断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等监督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发挥好老同志作用。

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坚持活跃基层、夯实基础,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和工作机制,以组织生活的有效性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员的开放意识和法制观念。完善大口、部门党组织设置,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党建经费保障和增长机制,发挥好各级基层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深化推进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以“共同行动”区域化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整合多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服务社会,共同推动发展,共同创先争优。完善党员服务中心功能,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基本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积极营造用心谋事、干净办事的良好氛围。坚持在治本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依法开展行政监察,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加强对“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完善巡察制度,重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监督体系。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加大对乱作为、不作为等行为问责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办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认真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坚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以制度加科技为特征的岗位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建设国际静安、构建和谐家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盼。回首过去,全区人民和我们一起,砥砺同心,经风历雨,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能够续写更加绚丽的篇章。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上海大局、勇立时代潮头,继往开来、团结奋进,为开创静安现代化国际城区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附件:

相关文档: